欢迎来到中国稀土学会! 新会员注册个人会员登录
  • 关注学会
    微信服务号

  • 关注学会
    微信订阅号

中国稀土“415”会议回顾发布时间:2020年2月27日 来源:中国稀土学会

        1963年、1965年召开的两次中国稀土“415”学术研讨会,是专门针对白云鄂博稀土资源开发利用的研讨会。这两次会议对白云鄂博稀土矿的开发和综合利用指明了方向,对我国稀土科技发展和稀土产业起步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中国稀土第一次“415”会议

        1963年4月15—28日,由国家科委、冶金部、中国科学院共同主持召开的包头矿综合利用和稀土应用工作会议(第一次“415”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领导小组由国家科委张有萱、冶金部刘彬、科学院秦力生、地质部宋应、三机部刘鼎、国防科委张震寰等15位同志组成。到会代表包括科学家、工程技术以及管理人员等107名。会议特邀了叶渚沛、邹元爔、侯德封三位著名科学家。叶渚沛将“关于合理利用包头稀土稀有资源的建议”提交给大会。会议提出本着“保护国家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方针,对开发包头矿进行了充分的讨论。

(《关于包头白云鄂博矿藏开发利用问题的报告》文件影印件)

        会议一致认为白云鄂博铁、稀土、稀有元素是世界罕见的宝贵资源,必须进行综合利用。但如何执行这一方针,与会代表有三种意见:一是综合利用应以铁为主,保护好已发现的稀土、铌富集带,充分考虑回收利用。包钢仍按原计划建设,对稀土、稀有元素,随着科研成果(包括地质、选矿、冶金、应用等)来逐步纳入包钢的建设规划;二是综合利用应以稀土、稀有为主,在对稀土、稀有及放射性元素的资源、选矿、应用等科研工作得出肯定结论之前,包钢暂停建设和生产;三是要强调综合利用,但不要提以什么为主。包钢可以暂时维持现状,不宜再扩大建设,积极组织地质勘探、加强稀土、稀有等矿物的选矿、冶炼和应用研究,待研究得出肯定结果后,再全面考虑包钢的建设方针。会议讨论制订了包头矿综合利用稀土科研、生产、应用(1963~1965年)3年规划,部署了矿山地质研究和综合勘探及冶炼方面的任务,为适应推广应用的需要,特别是满足稀土合金钢的需要,要试制多品种中间合金,研究各种经济合理的处理稀土精矿的流程。

 

(聂荣臻元帅关于“白云鄂博矿藏开发问题”信函影印件)

        会议期间国家科委向聂荣臻副总理呈送了《关于包头白云鄂博矿藏开发利用问题的报告》,报告介绍了白云鄂博地质资源情况及稀土、铌、钽的用途,汇报了“415”会议的召开情况以及在执行综合利用方针上存在的不同意见。国务院副总理聂荣臻就“白云鄂博矿藏开发问题”致信周恩来、李富春、薄一波。信中简单介绍了“415”会议的情况,介绍了专家们的意见,请中央对白云鄂博矿的开发决定一个方针。同时上报了国家科委《关于包头白云鄂博矿藏开发利用问题的报告》和《关于白云鄂博矿放射性元素的点滴情况》。

        中国稀土第一次“415”会议聚集专家学者共同探讨白云鄂博稀土资源开发利用,对白云鄂博矿床的综合利用建立了各种机制,极大的推动了我国稀土资源开发利用的进程。

        1963年6月21日国家科委下达“1963~1967年白云鄂博矿综合利用及稀土应用研究试验规划”,要求各有关部、委、院纳入十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1963年8月2日,冶金部党组向党中央、国务院呈报“冶金部关于包钢建设方针的意见”。具体意见有四条:一是开始建设包钢时,不仅就已知道白云鄂博是一个含有大量稀土金属的铁矿,而且注意了稀土金属的综合利用;二是白云鄂博继续开采,不会破坏这一宝贵资源;三是包钢建设可成为重要的钢铁基地,又可促进稀土稀有金属的利用;四是从上述情况出发,冶金部认为,包钢仍按原设计方案建设,可先建成150万吨规模。 1964年3月“包头稀土铁矿资源综合利用”列入国家“1963~1972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

中国稀土第二次“415”会议

        1965年4月15日-24日,国家科委、国家经委、冶金部在包头召开第二次“包头矿综合利用及稀土推广应用工作会议(简称第二次‘415’会议)”。会议总结交流了第一次“415”会议以来对包头矿综合利用及开展科研工作方面的经验。郭承基院士向大会汇报了取得的研究成果。冶金部部长吕东和副部长李超先后在会上作了报告,国家科委副主任张有萱作了会议总结。会议有140个单位369名代表参加。各单位向大会提交了技术报告、论文等共149篇。

(中国稀土第二次“4.15”会议会议纪要影印件)

张有萱副主任在总结讲话中指出:对白云鄂博这块宝藏进行综合利用的方针已经定了,有文字为据,在中央批准31项技术革命项目中列为第二项,聂荣臻元帅亲自向毛主席汇报过。综合利用方针是明确的。同时强调:一是地质工作是先行,资源情况是确定方针的物质基础;二是对资源的认识的整个过程,采选冶是一段重要的过程,要为资源下一步的应用创造良好条件;三是要广泛应用、大力推广,要勇于实践、要有科学态度;四是要加强防护措施研究,加强对钍的利用研究,变废为宝。

(张有萱副主任总结讲话稿)

        第二次“415”会议确定了“以铁为主,综合利用”的方针,制订了“包头钢铁基地综合利用技术3年(1965~1968年)规划”,并决定在包钢建设回收稀土、铌的中间试验厂。

        为贯彻落实第二次“415”会议精神,1965年5月由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上海冶金研究所、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包头冶金研究所、北京有色冶金设计研究总院共同组成的稀土湿法冶金扩大试验会战组工作开始。1965年6月包头矿综合选矿试验会战领导小组向冶金部呈报《处理包头中贫铁矿综合浮选会战计划任务书》,《任务书》称:根据第二次“415”会议决定,立即在包头集中全国有关单位的技术力量对包头中贫铁矿进行综合浮选试验。

        1966年12月地质部105地质队提交了《白云鄂博铁矿稀有稀土元素综合评价报告》。报告计算了主东矿体铁、铌、稀土、钛、钍及萤石储量和品位。提交的稀土储量和品位为:主东矿稀土总储量为3505.7万吨氧化物。其中主矿为2165.3万吨(平均品位6.19%)、东矿1340.4万吨(平均品位5.71%)。另外,全矿区稀土氧化物远景储量为1亿吨(西矿4800万吨,主矿上下盘4200万吨,东介勃格勒460万吨,都拉哈拉540万吨)。还第一次提出白云鄂博矿区共发现了71种元素、114种矿物和26种可供综合利用元素。已发现的稀土矿物有12种,其中黄河矿为世界首次发现的新矿种。

中国稀土“415”会议的历史意义

        1963年、1965年召开的二次中国稀土“415”会议是非常重要的会议,在中国稀土资源综合利用及稀土科技发展中具有重要的里程碑式的作用。两次会议集中了我国科技界专家学者,系统阐明了我国科技界对白云鄂博稀土资源的认识,确定了白云鄂博稀土资源的综合利用方针,集中我国科技力量探明了白云鄂博稀土资源赋存状况,组织会战攻关解决了包头白云鄂博稀土矿资源采、选、冶工艺,使白云鄂博稀土资源综合利用快速走上工业化生产道路,为我国成为稀土资源大国、稀土科技大国、稀土应用大国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我国稀土科技快速发展和产业快速壮大的新时期,进一步弘扬中国稀土“415”会议精神,秉承实事求是、科学规划的发展理念,对白云鄂博稀土资源再开发、再研究、再利用,使之充分发挥推动新材料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作用。  

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高粱桥斜街13号院乙27号楼 邮政编码:100081 联系电话:01062173497 传真:010-62173501 电子邮箱:csre@cs-re.org.cn
版权所有 ©中国稀土学会 京ICP备050101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