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
1980年4月,中国稀土学会出版发行会刊《稀土》。该刊的前身是包头冶金研究所在1974年创办的内部交流刊物《稀土与铌》,1980年初改名为《稀土》。
1980年4月,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完成的“用伯胺从包头稀土精矿硫酸焙烧水浸液中萃取分离钍和制取硝酸钍工业性试验”项目获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奖一等奖。
1980年,我国组团参加在比利时召开的国际溶剂萃取会议(ISEC´80),李德谦在大会上报告了P507萃取分离稀土的研究成果。
1980年5~8月,北京矿冶研究院、包头冶金研究所和中国稀土公司三厂共同完成了“浮选-选择性絮凝脱泥流程选别白云鄂博主东矿中贫氧化矿半工业试验”。(该成果1982年获冶金部科技成果一等奖,1984年和1986年两次在包钢选矿厂进行工业试验,于1988年获得国家发明一等奖)。
1980年6月25日,包头冶金研究所等单位采用镧镍五(LaNi5)稀土贮氢材料研制成功燃氢汽车。
1980年7月在全国稀土学会成立筹备会上,有色金属研究总院提出Nd-Sm分组简报,指出采用P507-盐酸体系可以实现包头矿轻中稀土的连续萃取分离。
1980年7月13日,包钢选矿厂年产5000吨高品位稀土精矿(REO 60%以上)j浮选车间建成投产。产品品位达到设计标准要求。
1980年12月3日,中国稀土学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学术会议在北京召开。经过差额选举产生了中国稀土学会理事会、常务理事会,周传典任理事长,徐光宪、刘耀宗、林华、郭承基、李东英任副理事长,李东英兼任秘书长。
湖南稀土冶金研究所为我国向南太平洋水域发射洲际导弹圆满成功作出贡献,受到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国防科工委贺电、贺信表扬,导弹上的材料为稀土镁合金、稀土铝合金。
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研究的“用伯胺从包头稀土精矿硫酸焙烧水浸液中萃取分离钍和制取硝酸钍工业性试验”项目获中科院重大科技成果一等奖。
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研究成功稀土远红外辐射材料及电阻带式远红外辐射器,该成果获国家发明三等奖。
有色金属研究总院研制成功“778型内燃机尾气净化稀土催化剂”,净化率达80%以上,并能取代汽车消音器,通过冶金部鉴定,获部级成果奖。
包头冶金研究所以包钢选矿厂高品位混合型稀土精矿(REO 59.15%)为原料,成功的完成了分选单一氟碳铈精矿的小型试验。
北京有色冶金设计研究总院把该院1976年完成的年处理1000吨稀土精矿配套工程和1979年破土动工建设的低温硫酸焙烧分解包头稀土精矿工艺,改为由有色金属研究总院和有关单位在哈尔滨和北京共同进行的“硫酸强化焙烧—萃取法生产氯化稀土”新工艺。
湖南稀土冶金研究所完成“磷钇矿精矿中二氧化锆的测定”、“氟碳铈镧矿中铁的测定(重铬酸钾容量法)”,并都被审定为国家标准分析方法。
有色金属研究总院开始研究重氮粉和静电粉,Sr2P2O7:Eu荧光粉和静电粉于1981年9月通过冶金部级鉴定。
复旦大学化学系完成的“灯用稀土三基色荧光粉”通过上海市高教局组织的技术鉴定。
包头冶金研究所、包头第三化工厂、上海长风化工厂共同完成“稀土矿物新型捕收剂——N羟基环烷酸酰胺的研制及工业合成试验”,1982年获内蒙古自治区科技成果二等奖。
武汉大学发光材料科研组完成了“溴氧化镧铽和氟氯化钡铕稀土X-线增感屏荧光粉”的研制工作,并应用于生产实践中。
包头冶金研究所研制成功“大直加径六硼化镧单晶”,经鉴定,符合应用要求并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保定稀土材料试验厂开发出玻璃澄清脱色用氧化铈,我国日用玻璃行业开始用此产品代替白砒,使我国熔制玻璃技术达到先进国家水平。
1970~1980年,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建立了用伯铵从包头矿中分离钍和提取氯化稀土的环境友好流程,还开拓了以P507溶剂萃取分离技术的第二代稀土全分离流程,已广泛用于我国稀土冶金生产。
甘肃第一冶炼厂试验室“提取氧化铕”工艺试验成功,同时采用P204在2.2立升萃取槽中进行了钐、钆分离试验,获得成功。
江西省钨稀土贸易代表团访问日本,将江西离子型稀土矿产品推向国际市场。
中国稀土公司三厂建成年产5000吨60%品位稀土精矿和年产3000吨品位30%稀土精矿的选矿车间。该车间由北京有色冶金设计研究总院设计,由包建公司施工建设。
甘肃第一冶炼厂改造建成3000吨氯化稀土生产线和30吨的稀土抛光粉生产线。
1981年
1981年4月,有色金属研究总院设立307室(稀土农用研究室),专门研究稀土等稀有元素在农业上应用技术。
1981年4-6月,有色金属研究总院与上海跃龙化工厂、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甘肃第一冶炼厂、包钢稀土三厂合作完成了P507-盐酸体系Nd-Sm、Ce-Pr、La-Ce三步萃取分离工艺半工业试验,得到99.99%的氧化镧、99%的氧化铈、镨钕富集物和钐铕钆富集物,稀土总收率大于99%,同年9月由冶金部组织通过鉴定。
1981年,P507萃取分离龙南低钇稀土流程研究被列为国家科委“六五”重点科技攻关和中国科学院重点项目。
甘肃稀土公司氯化稀土荣获国家银质奖。
包钢选矿厂等单位采用苯羟肟酸为捕收剂进行了浮选稀土粗精矿和尾矿的工业试验,稀土回收率大幅提高。
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研究成功用伯铵从包头矿硫酸焙烧浸液中萃取分离和提取氯化稀土的两个新流程,消除了放射性污染,均获得了中科院重大科技成果一等奖。
有色金属研究总院的“钙热还原法制备固相烧结用SmCox(4.5
包头冶金研究所采用浮选稀土粗精矿为原料,研究成功电硅热法分段还原和末渣返回新工艺,制得高稀土低钛合金。
包头冶金研究所全面完成了“P507-盐酸体系萃取分离轻中稀土全流程的研究”并提交了报告。该流程采用一种萃取剂,在一种介质体系中连续萃取分离,完成了La(镧)、Ce(铈)、Pr(镨)、Nd(钕)、Sm(钐)、Eu(铕)、Gd(钆)等7种单一稀土的全萃取分离。
天津冶金地质调查所“白云鄂博共生矿地质科研新成果(1980~1981年)”报告称:1980年秋在白云鄂博铁-稀土矿床西矿下盘含稀土的白云岩中发现了一种淡灰黄色的锶、稀土磷酸盐矿物,以产地附近山脉命名为:“大青山矿”,标本现存中国地质博物馆。
洛阳拖拉机研究所、包头冶金研究所、西安煤矿机械厂、齐齐哈尔钢厂、大冶钢厂、包钢机总厂合作研究的“低淬透性钢”获全国科学大会表彰及农机部科技成果二等奖。
有色金属研究总院开发的TLB型高分辨率溴氧化镧铽荧光粉、BY-1型稀土重氮复印荧光粉、GC型稀土静电复印荧光粉通过冶金部鉴定。
山东大学晶体材料研究所完成的“五磷酸钕激光晶体的研制与应用”通过技术鉴定。该所研制的五磷酸钕激光晶体,晶体尺寸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并在激光测距仪等方面获得应用。该项成果获1981年国家发明四等奖。
上海跃龙化工厂生产的荧光级氧化钇解决了钙镧含量问题,主要质量指标全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上海跃龙化工厂采用复旦大学化学系研究成果,建起灯用三基色稀土荧光粉生产线。
江西603厂首次将稀土元素分析的萃取色层技术成功地应用于高纯稀土元素的分离生产,建成萃取色层法高纯单一稀土生产线。
甘肃稀土公司建成年产450kg高纯氧化铕和配套的7.5立升钐、钆分离生产线。
1982年
有色金属研究总院的“硫酸强化焙烧萃取法生产氯化稀土工艺技术”转让给903厂。1982年10月建成当时亚洲最大的年处理6000吨包头稀土精矿生产线。
1982年12月,包钢选矿厂与包头冶金研究所选别68%以上品位稀土精矿的工业试验获得成功。1983年进一步进行试验,结果相同,此项目1984年获冶金部科技成果二等奖,1985年获冶金部重大技术进步一等奖。
1982年,冶金部钢铁研究总院完成的“高性能辐向取向稀土永磁体及其制造工艺”获得国家科学技术三等奖。
包头市东风钢铁厂全年生产稀土合金6000吨,成为我国生产稀土合金的第二大厂家。
甘肃稀土公司新建了氧化铕、氧化铈生产线,改建了稀土单一分离车间和综合车间,产品规格数量增加,可批量生产并大量出口。
灯用稀土三基色荧光粉生产线在上海跃龙化工厂建成。
保定稀土材料试验厂试制成功溴氧化镧X射线发光材料并规模生产。
江西大学承担的江西省科委重点项目“龙南稀土矿提取稀土生产工艺流程改进的研究”,通过了专家鉴定,提出了用硫酸铵代替氯化钠浸取离子型稀土的新技术,为该类资源的高效绿色开采奠定了基础。
1983年
1983年11月,有色金属研究总院更名为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同年,研究的“电场中分解包头稀土精矿新技术”获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科学技术二等奖。
1983年11月,“用工业铝电解槽生产铝稀土合金工艺”工业试验在包头铝厂获得成功,采用东北工学院试验室成果,由包头铝厂和东北工学院合作,在内蒙古冶金研究所和包钢稀土三厂共同参与下完成的。
北京钢铁研究总院、包头冶金研究所、北京科技大学、东北工学院联合开展了铁基稀土永磁材料的研究。
沈阳机电学院与东方电机厂和哈尔滨电机厂合作,研制成功60~75千伏安稀土钴永磁发电机,成功应用于大型发电机作副励磁机,其中75千伏安稀土钴永磁发电机于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85-JJ-2-019-2)。
赣州有色冶金研究所氯化钠渗浸提取稀土氧化物工艺获得推广,该项成果获江西省科技成果一等奖。
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研究的“用伯胺提取氯化稀土”、“在较低温度下熔盐电解制取混合稀土-铝中间合金的研究和扩大试验”获中科院重大科技成果一等奖。
由黑龙江省科委主持,黑龙江省农科院“稀土元素在春小麦上的应用技术和效果”完成省级鉴定,1985年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西北有色地质研究院研究的“内蒙古白云西矿铁、铌、稀土矿床矿石物质成分及化学物相分析方法的研究”获冶金部科技成果二等奖。
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研究的“在60kA铝电解槽添加氧氯化稀土制备铝-稀土合金”、“硼钒酸钇铕高压汞灯粉及其过硼酸钙添加剂研制应用”获中科院重大科技成果二等奖。
1976~1983年包钢钢铁研究所试验采用浮选精矿和重选中矿各50%配成稀土精矿,初步摸索稀土精矿合理造块方法。使包钢大量生产的低品位浮选稀土精矿得到应用。
包头冶金研究所研制成功“制备稀土六硼化物单晶用双电弧加热悬浮区熔炉”。用该新型设备所生产的六硼化镧单晶性能已达到国际水平。用稀土六硼化物单晶制成的电子探针标样其稳定性和均匀性都超过6B4930-85国家标准,已被国家技术监督局批准为国家级电子探针标样。
由山东冶金研究所与山东定陶皮毛厂共同完成的“稀土用于羊剪绒的鞣制与染色研究”通过省技术鉴定并投入生产。
刘余九编著的《稀土》由冶金工业出版社出版。
1984年
1984年形成了稀土永磁两个科研团队:一个是冶金部所属的联合研究小组,组成单位有冶金工业部钢铁研究总院,包头稀土研究院,北京钢铁学院、东北工学院,另一个是由中科院物理所、电子学研究所、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等组成的联合研究小组。
1984年,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开发了采用P507萃淋树脂从铽富集物中分离制备高纯氧化铽的工艺。
冶金工业部钢铁研究总院、北京钢铁学院、东北工学院、包钢稀土公司合作开发新型稀土永磁材料Nd-Fe-B,磁能积达到25~35MGOe。
1984年1月,《稀土信息》创刊,同年7月成为全国稀土推广应用领导小组办公室和稀土金属情报网联办刊物,1993年成为国家计委稀土办公室机关刊物,2003年国家机构改革,成立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稀土办公室,刊物仍作为其机关刊物,编辑部设在包头稀土研究院。
1984年2月,中科院物理所和电子所联合攻关,成功研制出磁能积达到38 MGOe的烧结钕铁硼永磁材料。
1984年5月,“P507盐酸体系轻中稀土全萃取连续分离工艺工业试验”在包钢稀土三厂建成并投入试运行。
1984年7月,包头冶金研究所等单位完成了“钕铁硼永磁材料研制”、“高矫顽力2∶17型钐钴铜铁锆永磁材料”、“稀土钴永磁径向多极整体磁环”等8项成果并通过技术鉴定。
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完成的“农用稀土化合物的应用研究”获得“六五”国家科技攻关奖。
甘肃稀土公司建成一条年产300吨的高品位氧化铈(99%~99.99%)生产线。
湖南省稀土农用研究中心成立,可年产农用稀土系列产品300吨。
江西省寻乌县稀土原矿生产经销公司组建钐铕钆分离车间及提铕工艺年底投入生产。
保定稀土材料试验厂被原轻工业部评为轻工行业稀土供应基地。
江西大学提出的硫酸铵浸矿提取离子型稀土新技术在龙南稀土矿全面实现工业化应用,为该技术在全国的推广应用提供了很好的示范,并开始了向定南、信丰、兴国、赣县、寻乌以及广东、湖南等地推广应用。
1985年
1985年1月,包头冶金研究所情报室(现为包头稀土研究院信息中心)主办的英文版《中国稀土信息》创刊(季刊)。1992年成为正式期刊,向国内外正式发行。
1985年4月,中国科学院三环新材料研究开发公司在北京创立,推动了烧结钕铁硼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试验和探索。
1985年5月,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与江西奉新化工厂合作,成功地开发了P507萃取剂并投入生产。
1985年,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完成的“在工业铝电解槽中添加稀土氧氯化物或稀土碳酸盐直接生产稀土合金及其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冶金部钢铁研究总院完成的“新型稀土永磁材料NdFeB的研制”冶金科学技术研究成果二等奖。
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在第二代硫酸法处理包头稀土精矿工艺基础上,又研制成功第三代酸法工艺—P204从硫酸稀土溶液萃取分离稀土工艺,工艺流程短,稀土回收率高,成本低。
冶金部钢铁研究总院、包头稀土研究院、北京钢铁学院合作研究的“高磁能积(36~40 MGOe)Nd-Fe-B永磁材料的研制”项目获冶金部科技成果二等奖。
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研发的 “回转窑焙烧—萃取法冶炼包头稀土精矿工艺”获国家发明三等奖。
经湖北省鄂西北地质调查所、七〇一地质队、第十四地质队、第五地质队、省局中心实验室和地质部第九实验室为期3年的联合详查和初步勘探,确定湖北省竹山县苗垭大型碳酸岩型铌-稀土矿床铌资源储量。
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上海跃龙化工厂、甘肃稀土公司合作研究的“包头稀土硫酸浸出液转型、P507萃取半逆流反萃取法分离单一稀土工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冶金工业部天津地质研究院研究的“内蒙古白云鄂博铁、铌、稀土矿床成因、物质成分及找矿远景研究”获冶金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及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西北有色地质研究院研究的“内蒙古白云西矿铁、铌、稀土矿床矿石物质成分及化学物相分析方法的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包头稀土研究院在湖南省桃江稀土冶炼厂进行的“独居石氯化稀土P507萃取分组与中稀土分离工艺的工业试验——‘一分三’萃取分离新工艺”获得满意结果。该成果当年获冶金部科技成果一等奖,1987年获国家科技成果二等奖。
包头铝厂、东北工学院等单位研制的“用铝电解槽制取稀土-铝合金新工艺试验”,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以171万瑞士法郎将环烷酸萃取生产荧光级氧化钇转让给原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这是我国第一个出口的稀土分离工艺技术。
湖南稀土金属材料研究所研究的“高纯钪的研制,5N氧化钪和金属钪”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包头稀土研究院、包钢稀土三厂、包头稀土冶炼厂合作研究的“P507盐酸体系轻中稀土全萃取连续分离工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江西大学提出的碳酸氢铵沉淀法提取稀土工艺研究在龙南稀土矿完成了工业化实验,各项指标达到生产要求。
由赣州有色冶金研究所和江西大学完成的“硫酸铵浸矿制取混合氧化稀土”获江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北京钢铁研究总院、包头稀土研究院、北京钢铁学院合作研究的“高磁能积(288~320kJ/m3)Nd-Fe-B永磁材料的研制”获冶金部科技成果二等奖。
赣州有色冶金研究所提出离子型中钇富铕分离新工艺,并在赣州有色冶金研究所完成年产20吨规模的工业试验。该项目获有色总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
湖南稀土金属材料研究所完成的“降低氯化稀土比放射性的研究”课题组获国家经贸委、国务院稀土推广应用领导小组颁发的先进集体奖,此项成果1986年获湖南省十大科技成果奖。
6月,赣县稀土矿率先推广硫酸铵代替氯化钠浸取稀土新工艺。
包头稀土研究院在研究成功氧化钕电解金属钕的基础上,经进一步研究,实现了氧化物电解法制取全部轻中稀土金属。
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研究用环烷酸从龙南矿中分离高纯钇的新工艺和由18套工艺组成的龙南低钇稀土全分离工艺流程成功。
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研究成功在工业铝电解槽中添加稀土氧氯化物或稀土碳酸盐直接生产稀土合金及其应用新工艺。已推广到全国20多个大、中型铝厂。
江西省寻乌县稀土原矿生产经销公司应用包头稀土研究院全套技术筹办100吨稀土分离厂。次年12月建成投产。
年产120吨单一稀土氧化物生产线在包钢稀土三厂正式建成投产。
江西省昌隆稀土冶炼厂成立。该厂由核工业部713矿、江西省稀土公司和龙南县稀土工业公司联合投资,在713矿原有厂房和设备基础上改造扩建而成,主要产品为荧光级氧化钇。
包头二〇二厂建成年处理150吨氢氧化稀土分离生产线。
福建省长汀省稀土开发公司成立。公司对全县26个矿山开采实行“三服务”、“五统一”即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供应原材料和资金使用、统一焙烧、统一对外销售。
湖北省结晶硅厂稀土分厂1985年6月成立。该厂主要产品稀土金属丝、棒用于生产稀土处理钢。
阳江县矿品加工厂引进上海跃龙化工厂技术,建成年产20吨荧光级氧化钇生产线。
上海电子管二厂研制成功并批量生产采用稀土三基色荧光粉的T10、T12直管荧光灯,专供电视台演播用。
北京市稀土办公室与北京铝制品总厂举办全国稀土在民用铝制品中应用学习班。
江西909地质队在福建省龙岩市长汀县风流岭发现适宜工业开采的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床后,与长汀县合作兴建了龙岩市稀土示范矿山。
1985年1月,全国农用稀土协作网与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合作开发的“农用稀土化合物的应用研究”项目获“六五”国家科技攻关奖。1988年7月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黑龙江省农科院完成了“大豆施用稀土技术与效果研究”项目。1985年在大豆田中施用稀土。
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建成 “稀土荧光粉中间试验室”,并通过国家科技攻关项目验收。
1986年
1986年,北京大学提出了“三出口”工艺流程概念及其工艺优化设计方法,在包钢稀土三厂完成了P507-HCl体系La/CePr/Nd和La/Ce/Pr两段三出口萃取分离的工业试验,得到了大于98%的氧化镨、99.5%的氧化镧、大于85%的氧化鈰和99%的氧化釹。
在上海跃龙化工厂新建P507-HCl体系轻稀土分离流程中进行了三出口工业试验,实现了将串级萃取理论设计直接放大到100吨的工业试验规模,极大地缩短了新工艺应用于生产的周期。
1986年,北京大学提出稀土分离回流启动模式,在广东珠江冶炼厂400吨稀土分离工程应用表明,萃取工艺一次性放大和全回流、大回流启动可节省工艺试验费和试车费。
1986年8月,三环公司在宁波设立了烧结钕铁硼工厂——三环宁波磁厂,后更名为“宁波科宁达工业有限公司”(简称宁波科宁达),建成年产能为40吨级工业生产线。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圆满完成国家“六五”科技攻关项目“稀土在玻璃、皮毛、皮革、陶瓷、有色金属中的应用研究”,得到国家计委、国家经委、国家科委和财政部的表彰。
由赣州冶金研究所和江西大学共同完成“离子吸附型稀土矿稀土提取新工艺”,即硫酸铵浸取-碳酸氢铵沉淀工艺获国家发明三等奖。
由赣州冶金研究所、江西大学和赣南地调大队共同完成“江西稀土洗提工艺”获国家发明三等奖。
江西大学完成的“碳酸氢铵沉淀法提取稀土工艺研究”通过专家鉴定,并开始向稀土矿山推广应用。
江西大学成立“江西大学稀土化学研究所”。
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九江有色金属冶炼厂、江西稀土研究所、赣州冶金研究所、北京有色冶金设计院合作研究的“六五”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龙南低钇混合稀土分离工艺”,获“六五”国家科技攻关纪念奖、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科学技术二等奖,1988年获国家发明二等奖。成为我国离子型稀土全分离提纯的主体工艺。
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稀土金属综合利用研究”、“包头稀土放电冶炼”、“稀土永磁合金的研究”、“低钇稀土分离扩大试验和10吨/年中间试验”等项目获国家科技攻关奖。
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上海跃龙化工厂、甘肃稀土公司共同承担的“包头稀土硫酸浸出液转型、P507萃取半逆流反萃取法分离单—稀土”项目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赣州有色冶金研究所合作开发出“龙南矿浸出液捞稀土与粗分组工艺”。
哈尔滨工业大学完成的科研成果“稀土对碳氮共渗过程的活化催渗及其在汽车拖拉机齿轮上的应用”获得航天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稀土农用和机理研究”、“牧用、林用稀土化合物的应用研究”、“稀土在养殖业上的应用研究”三项课题列入国家科委“七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
上海跃龙化工厂、上海有色金属研究所和上海东升钛白粉厂联合开展“从钛白水解母液中提取氧化钪”的研究并获得成功。
江西省稀土研究所的“低钇稀土分离扩大试验”获国家科技攻关奖。
钢铁研究总院、北京钢铁学院、包头稀土研究院合作研究的“高能积(328~360kJ/¬¬¬¬m3)Nd-Fe-B永磁材料的研制”获冶金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包头稀土研究院、包钢选矿厂合作完成的“白云鄂博矿用新型稀土选矿捕收剂H205”用于稀土选矿领域,属国内外首创。
龙南稀土矿与湖南稀土金属材料研究所合作进行稀土母液萃取浓缩直接制取分离料液试验成功。
北京科技大学承担国家“七五”重点攻关项目“稀土在钢中应用的研究”。与包头稀土研究院、武钢、大冶钢厂、鞍钢、攀钢等单位联合攻关。
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在国内较早地开展了稀土化合物高温超导体的研究,提出211相在晶界处的作用对123-Y系高温超导体有较大影响;提出Cu-O面同样对123-Y系高温超导体至关重要,申请并获得两项国家发明专利。
台湾鑫海稀土有限公司建成投产。该公司采用台湾原子能委员会核能研究所技术,分解处理台湾产黑色独居石精矿和进口原料,并通过溶剂萃取法分离提取镧、铈、钐、铕、钇等单一稀土化合物。
福建省发现多处离子型稀土矿。自909地质队1985年在长汀河田发现离子型稀土矿后,又在武平、上杭、宁化、清流、永安、明溪、建宁和将东等市县发现具有工业开采价值的离子型稀土资源。
采用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开发的离子型稀土矿全分离提纯稀土技术,福建省建成长汀县稀土材料厂。
由包头稀土研究院与江苏省常熟市联合组建的“江南稀土材料总厂”正式建成投产。
内蒙古包头市万宝稀土金属有限责任公司成立。
上海跃龙化工厂采用P507萃取工艺建成国内第一条氧化镝生产线,年生产能力为15吨。
1986年10月,北京大学成立稀土化学研究中心。
1987年
1987年2月,我国宣布,中国科学院物理所研制出的钇钡铜氧高温超导体,性能跃居世界领先水平。
1987年3月26~28日,上海市稀土材料开发应用办公室在江苏无锡市召开了首次“全国稀土三基色粉、三基色荧光灯座谈会”。特邀大学及企业界40多名代表参加了会议,酝酿成立全国稀土荧光粉、灯协作网。
1987年6月,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与定南县创办了定南县合营稀土冶炼厂(现定南县南方稀土有限公司前身)。1988年9月建成年处理80吨(REO)稀土分离生产线。1991年5月通过中国科学院和赣州地区的鉴定和验收。
1987年,冶金工业部钢铁研究总院、包头稀土研究院、北京钢铁学院合作研究的“高能积(41~45MGOe)Nd-Fe-B永磁材料的研制”,获冶金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冶金部钢铁研究总院、中科三环、北京科技大学等单位在1980年代后期即开展了热压/热变形磁体相关的研发工作。
新型高性能贮氢材料及其应用研究列入我国首批高新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新材料领域专题项目。先后有浙江大学、南开大学、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中科院上海冶金研究所、电子部十八所、包头稀土研究院、中山国家新型储能材料研究中心、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和厦门大学等我国著名大学和科研院所参加项目联合攻关。
长沙矿冶研究院、包钢选矿厂进行了综合回收铁和稀土矿物的工业分流试验。试验在包钢选矿厂第三系列进行。
包头稀土研究院完成的 “氧化物电解法连续制取钕铁合金和金属钕”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包头稀土研究院、中国有色金属总公司、湖南省桃江县稀土金属冶炼厂合作研究的“独居石氯化稀土P507萃取分离工业试验“一分三”萃取新工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研究的“包头稀土精矿通电分解新工艺”、“交变电场碱分解包头稀土精矿”、“含铍钆的银基低电阻合金”分别获国家发明三等奖。
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哈尔滨火石厂合作研究的“用P204从硫酸稀土溶液中萃取分离稀土工艺”获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科学技术一等奖。
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研究的“龙南低钇混合稀土分离工艺流程”获中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
北京钢铁研究总院研究的“稀土元素在铁基、镍基溶液中的热力学性质、相平衡及其作用机理的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四等奖。
包头稀土研究院“全国冶金科技普查数据分析处理及科技活动分类研究”获冶金部科技进步软科学二等奖。
湖南稀土金属材料研究所和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共同完成的“稀土中Ac227的测定”获国家发明三等奖。
江西省稀土研究所“一步法”萃取分组分离富铕中钇稀土矿(即八出口工艺)扩大试验完成并通过省科委鉴定,获国家发明专利。
湖南稀土金属材料研究所完成的“用还原法制取高纯氧化铕新工艺研究”项目获得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并被评为1986年湖南省十大科技成果之一。
湖南稀土金属材料研究所完成的“RL-3系列宽温镀铬添加剂及其应用工艺”研究获国家科委新产品奖、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90年列入“国家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
包头稀土研究院从1987年起,承担了“高场强多级磁环充磁装置”课题,该课题研制了新型导航系统中陀螺仪马达所需的轴向多极整体磁环。
包头稀土研究院、江西省寻乌稀土分离厂共同完成了“寻乌矿15个稀土元素全萃取分离工艺”,该工艺在1988年获冶金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包头稀土研究院承担了 “萃取过程稀土总量在线分析的研究课题”。在线测量萃取工艺各段稀土总量的方法和装置获得成功。
经冶金工业部批准,东北工学院设立专门培养稀土科技人才的有色冶金(稀土工程)专业,纳入1987年指令性招生计划。
江西大学开设稀土化学专业(专科),并于年内正式招生(定向招生)。该专业由江西大学化学系和江西大学稀土化学研究所共同承担授课任务。
余宗森主编的《稀土在钢铁中的应用》由冶金工业出版社出版。
甘肃稀土公司《稀土微肥生产线技术改造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通过专家和审查。
湖南稀土金属材料研究所研制的高纯度氧化钪被国家经济委员会确认为国家级新产品。
广州珠江冶炼厂建成了荧光级氧化钇生产线。
1988年
1988年,冶金工业部钢铁研究总院完成的“高矫顽力钕铁硼永磁材料的研制”获冶金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北京矿冶研究总院、包头稀土研究院、包钢选矿厂、鞍山黑色冶金矿山设计研究院合作研究的“白云鄂博中贫氧化矿浮选——选择性絮凝选矿工艺”获国家发明一等奖。
三环公司“低纯度钕稀土铁硼永磁材料”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江西省稀土研究所与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合作研究成功的国家“六五”攻关项目“龙南低钇稀土全分离工艺研究”获国家发明二等奖。
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开发的“HEH(EHP)萃淋树脂分离纯氧化铽,氧化镝,氧化钆工艺”获国家发明三等奖。
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研究的“稀土顺丁充油橡胶”获国家发明三等奖。
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研究的“串级萃取理论及其应用”获国家科委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
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哈尔滨火石厂联合开发的“用P204从硫酸稀土溶液中萃取分离稀土工艺”项目获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一等奖,1990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1988年9月和11月由北京大学主持完成的 “低钇稀土三出口萃取分离新工艺的工业应用——理论设计一步放大”项目和 “包头矿轻、中、重稀土三出口萃取工艺流程理论设计与工业应用”项目先后通过鉴定。
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成功完成了用还原蒸馏法制备金属钇的工业试验。
稀土农用推广工作获国家计委、国家科委、农业部、国务院稀土领导小组、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特等奖。
包头稀土研究院研究的“稀土氧化物电解制取稀土金属”,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并获国家专利权和北京国际发明展览会铜牌奖。
包头稀土研究院与包钢选矿厂合作研究的“采用H205从重选稀土粗精矿中分选高品位稀土精矿工业试验”项目获冶金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包头稀土研究院研究的“高矫顽力钕铁硼永磁材料的研制”获冶金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研究的“低价稀土离子铕(II)f-f跃迁发射及其判据”、“75kA铝电解槽添加稀土碳酸盐直接生产铝-稀土合金”获中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
江西大学的碳酸稀土转晶沉淀生产技术在龙南、万安、兴国、713、806等企业推广应用,获江西省教委科技成果一等奖。
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完成的“蠕墨铸铁的研究”获国家教育委员会科技进步二等奖。
冶金部天津地矿研究院同美国地质调查局合作,对白云鄂博矿进行矿床和成矿条件研究,其成果“中国白云鄂博铁-铌-稀土后生熟液矿床”1988年在美国华盛顿举行的第28届国际地质大会上介绍。
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开发的第三代浓硫酸酸法流程在包钢稀土三厂建成年冶炼包头稀土精矿2400吨/年生产线并投产。
上海跃龙有色金属有限公司建成国内第一条彩电荧光粉生产线(10吨/年)。
上海跃龙有色金属有限公司采用锌还原-硫酸钡共沉载带和碱度法锌还原工艺,建成荧光级氧化铕生产线。
广东阳江市国营稀土厂建成一条年产40吨荧光级氧化钇生产线,年产氧化钇达110吨。
1989年
1989年3月,冶金工业部钢铁研究总院研制成功最大磁能积为49 MGOe的钕铁硼永磁体,为当时国内最高。该成果被评为我国1989年冶金十大科技成就之一。
1989年,冶金工业部钢铁研究总院牵头与包头稀土研究院、北京科技大学和东北大学合作,承担了国家“七五”重点攻关项目”新型稀土铁基永磁材料及其制造工艺”,获得国家“七五”攻关重大成果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1989年钢铁研究总院获科技进步一等奖证书
沈阳工业大学完成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型稀土永磁电机设计方法及其原理研究”于1989年获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研究的“掺钕和铈的钇铝石榴石激光晶体”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与地球化学研究所共同完成的“白云鄂博矿床矿物学地球化学综合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研究的“包头矿轻、中、重稀土三出口萃取工艺流程的理论设计和工业应用”获冶金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成功完成了多出口萃取分离中重稀土和中钇富铕稀土工业试验。
上海跃龙有色金属有限公司以P507为萃取剂,采用溶剂萃取法成功制得纯度为99.95%的氧化铽。
上海跃龙有色金属有限公司生产的灯用稀土红粉向日本试销。
由北京大学化学系研制的“萃取法生产荧光级氧化铽(99.95%)新工艺” 经过计算机模拟设计,采用一步放大技术,直接在广东省阳江市稀土冶炼厂进行工业试验获得成功,自此,萃取法代替色层法成为荧光级氧化铽主流生产工艺。
江西省地矿局完成的“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勘查评价方法研究”课题,提出准确划分风化壳层的新标志。
核工业总公司第二设计研究院与上海跃龙有色金属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在生产线上实现了在线分析,于11月在上海通过鉴定。
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建成了中间合金法生产金属镝的生产线。
包头稀土研究院和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等单位共同起草的《稀土金属和氧化物国家标准分析方法》通过鉴定。
武汉大学发光材料科研组“稀土元素激活的铝酸盐荧光粉的新合成法”把合成和还原两步三次高温灼烧方法用新合成法替代,实现合成和还原一步完成,该技术在中国有色金属总公司806厂(九江市)实现工业转化,建成年产50吨灯用稀土三基色荧光粉的荧光粉分厂。
宁夏稀土办公室组织宁夏10家相关企业技术厂长到全国学习考察稀土应用。引进稀土应用技术10项。
湖南稀土金属材料研究所研制成功高纯氧化钪(99.999%)。
自1989年起,历时3年,由北京大学全面应用前期技术成果,在广东珠江冶炼厂设计并实施了“年处理离子吸附型稀土矿650吨稀土氧化物分离工艺”工业项目。
自1989年起,历时3年,由北京大学完成“一步放大”工艺设计,由上海跃龙化工厂主持工程设计,在朝鲜咸兴化学合并会社建设了年处理独居石400吨稀土氧化物分离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