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稀土学会! 新会员注册个人会员登录
  • 关注学会
    微信服务号

  • 关注学会
    微信订阅号

中国稀土产业面前的专利\"黑洞\"发布时间:2015年4月7日

 对于很多中国稀土企业而言,其海外成长史往往就是一部专利许可缴费史,或是一部争取缴费机会的奋斗史。

  日前,在第五届包头稀土产业论坛期间,沈阳中北通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北通磁)董事长孙宝玉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该公司将组织部分中国钕铁硼企业成立企业联盟,拟共同出资2000万至3000万美元打越洋官司,目的在于打破日本日立金属株式会社(下称日立金属)的专利垄断。

  黑洞吸金,在第三代稀土永磁材料钕铁硼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目前,我国稀土企业的年产量在9万吨左右,除去在国内市场消化掉的34万吨,其余产品只要出口就需要获得日立金属等行业巨头的专利许可。从稀土出口配额引发WTO争端,到多家企业在美遭遇“337”调查,近年来,我国稀土企业产能不断增长,稀土出口也愈发牵动各方神经,薄利的产业狂欢却难掩知识产权软肋,国外巨头的专利像黑洞一样吸走巨额利益的同时,还牢牢把握着市场主动权。

  中国稀土受制于人的局面何时才能有所改观?专家建言,中国稀土企业不仅要进一步重视技术创新并采取有效专利战略,还应对主要竞争对手的专利申请进行跟踪分析,组建和培养有诉讼能力的专业团队,鉴别专利黑洞,争取谈判筹码。

  揭竿而起为哪般?

  中北通磁等企业之所以要向日立金属发起专利诉讼,就是因为日立金属的专利扼制了其钕铁硼及其相关产品出口到美国市场的机会,并且不再扩大被许可中国企业数量。揭竿而起的目的也是想获得专利许可,分得一杯羹。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分析。

  据了解,2012817日,日立金属及其在美建立的烧结钕铁硼磁体工厂——日立金属北卡罗来纳公司,向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ITC)提出申请,对全球29家相关企业发起“337”调查,其中包括烟台正海磁性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下称烟台正海)、宁波金鸡钕铁硼强磁材料有限公司(下称宁波金鸡)、安徽大地熊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安徽大地熊)和香港创科实业有限公司共4家中国钕铁硼企业,中北通磁并不在此之列。

  此次调查涉及4件美国专利US6527874US6491765US6537385

  (与765同族)、US6461565,这些专利均在中国有同族申请,均涉及制造工艺的改进。一位知识产权专家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对涉案专利进行了检索,其中US6491765US6537385专利就是涉及用技术手段提高磁性。

  今年5月,烟台正海、宁波金鸡、安徽大地熊与日立金属达成和解,同意支付专利费用以及视销售情况的抽头费,从而取得了日立金属专利授权,并且可以重新出口到美国和欧盟等被其专利覆盖的市场。至此,获得日立金属专利许可的中国企业已升至8家。

  烧结钕铁硼磁体专利许可,虽然费用动辄几百万美元,但企业出口愿望强烈且仍有利润空间,所以获得国际巨头专利许可在很多企业看来并不是坏事,这也是中北通磁等企业隔空喊话的动力来源。上述业内人士表示。

  对于中北通磁的号召,业界的反应也并不强烈,多家稀土企业在记者采访中表示并不想就此发表评论。

  记者与中北通磁有关负责人取得联系,该人士表示公司将在近期通报情况,但截至发稿,记者并未收到有关回复。

  专利软肋有多

  在钕铁硼永磁材料领域,全球主要申请人有日立金属、TDK株式会社(下称TDK)和信越化学工业株式会社(下称信越化社)。日立金属的相关专利申请有1600多件,TDK的相关专利申请有900多件,信越化学的相关专利申请有350多件。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材料工程发明审查部冶金处处长晏杰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晏杰也曾牵头进行过稀土相关领域的课题研究。

  数据显示,行业巨头的钕铁硼相关专利都有着很好的海外布局。日立金属约有15%的相关专利在美国申请保护,约有11%的专利同时在中国和美国申请保护;TDK的相关数据分别为17%6%;信越化学的相关数据分别为30%14%

  而我国企业专利申请量最多的是北京中科三环高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科三环),有100多件相关专利申请,其中多数仅在国内布局,只有1件通过《专利合作条约》(PCT)途径提交的国际专利申请。

  晏杰告诉记者,仅就稀土功能材料领域而言,全球范围内有5万多项(专利族总量)相关专利申请,近几年全球申请量以每年2000多项的较高水平,保持稳定增长态势。

  日本在稀土永磁材料、稀土发光材料、稀土晶体材料、稀土功能陶瓷、稀土储氢材料和稀土尾气净化催化材料等6个领域的申请量均居首位。晏杰告诉记者,近几年来我国的专利申请量增长最快,年专利申请量达800多件,2009年后年申请量超过日本,跃居第一位。

  我国多数稀土领域企业专利意识不够强,虽然少数企业在稀土领域有了一定专利储备,但专利质量不高,核心专利缺乏。核心的原创性技术研发不足,导致稀土企业PCT国际专利申请数量少。曾从事过多年稀土研究工作的北京科技大学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张深根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坦言。

  技术人员的创造性并未得到很好发挥也是造成这种现象的深层原因之一。张深根强调。

  突出重围靠什么?

  如果现在我们还能以拥有丰富的稀土资源、可供全球需求的强大产能而自豪的话,那么,未来的路该如何走下去?

  虽然我国的稀土永磁生产能力已超过实际产量,但近年来生产能力仍有迅速扩张的趋势,一些现存厂家大规模扩产,还有不少新的稀土永磁企业上马,许多厂家都缺少核心竞争力和准确的市场定位。中科三环高级副总裁胡伯平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达了他的担忧。

  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底,我国约有200余家钕铁硼企业,其中年产3000吨以上的有5家,年产1000吨至3000吨的企业有20家左右。与这个让人惊叹的数据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多家企业的核心技术、专利储备则显得捉襟见肘。

  在稀土领域,国外巨头重视技术创新并精通各国的知识产权制度,善于利用专利权谋求商业利益。这些巨头不断地研发新技术,开拓新市场,并利用基础专利和精心编织的专利网,垄断全球市场,获得高额回报,形成竞争优势。专利黑洞面前,我们被吸走的不仅是利润,还有产业发展的话语权。业内专家告诉记者。

  我国企业逐渐在国际竞争中崭露头角的同时,所面临的专利风险也将更大,必须做好应对海外专利侵权诉讼的准备。晏杰认为,企业既要重视技术创新、重视专利申请策略,还要重视研发和知识产权管理投入,才能在竞争中占据主动。

  对于潜在的诉讼风险,晏杰表示,企业要重视对竞争对手专利申请的跟踪,做好专利预警分析,还要注重组建和培养具有诉讼能力的专业团队,这不仅有利于对是否侵权做出准确判断,还会对选择专利谈判筹码、争取最大利益发挥重要作用。

  我国应继续加强高性能产品及相关生产技术和设备的开发,提高装备自动化和稀土综合利用水平,在一些关键技术方面要加强产学研结合,实现实质性突破,推动我国稀土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胡伯平强调。(知识产权报 记者 张海志 实习记者 贾冕)

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高粱桥斜街13号院乙27号楼 邮政编码:100081 联系电话:01062173497 传真:010-62173501 电子邮箱:csre@cs-re.org.cn
版权所有 ©中国稀土学会 京ICP备050101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