钙钛矿由于其长载流子扩散长度、长载流子寿命和宽吸收范围,已经成为低成本和高性能太阳能电池的潜在材料。在众多钙钛矿材料体系中,FAPbI3体系具备较小的光学带隙和较好的热稳定性,更有利于高效稳定钙钛矿太阳能电池(PSCs)的开发和制备。然而研究发现,室温下FAPbI3体系更容易形成黄相δ-FAPbI3而非光活性的黑相α-FAPbI3,这会影响钙钛矿结晶过程,导致PSCs的光伏效率和长期稳定性受限。此外已有研究证实通过一步溶液工艺沉积的钙钛矿薄膜遵循向下生长机制,因此具有较低形成能的中间体δ-FAPbI3最初会在半湿膜的表面上形成,从而干扰α-FAPbI3的可控和定向结晶。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葛子义研究员和刘畅研究员等人在前期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研究的基础上,近期在α-FAPbI3基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和大面积组件制备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在这项研究中,团队创新性地设计合成了一种新型二维钙钛矿(NAM)2PbI4,通过削弱有机中间层和[PbI6]4-八面体之间的氢键作用释放八面体畸变。由于二维钙钛矿的(002)晶面与立方α-FAPbI3的(100)晶面之间可以形成高度匹配的异质界面,从而降低晶体形成能并诱导α-FAPbI3的异质成核。这种“外延生长”机制导致α-FAPbI3形成高度优选的(100)晶面取向,有效释放钙钛矿薄膜内的拉伸应力,并减少非辐射复合位点。目标PSCs的光电转换效率达到25.4%(认证25.2%),并表现出较好的环境稳定性和运行稳定性。此外还制备了大面积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组件,5cm×5cm基底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组件(有效面积为10 cm2)效率从18.2%显著提高到20.1%,这也证明该策略在高质量钙钛矿薄膜的可扩展沉积中的可行性。